來自亞洲的設計力量

10th 來自亞洲的設計力量:國際設計大師介紹與演講摘要

《視覺傳達-為什麼選擇設計?》Why Design?

美國 USA-Jason Frazier

  •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藝術與藝術史學系副教授暨統籌,專精平面設計
  • 美國科羅拉多國際海報邀請展共同主持人暨統籌
  • Nancy Richardson設計中心擔任創意思考專任教師
  •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全球環境永續學院兼任教師
  • 2021及2022匈牙利Ampersand 國際標誌展

設計不是個抽象概念,是非常實體的東西,你每創造出來的產品、物品或創作,它都能夠對世界造成一些改變。

我來自美國的科羅拉多州,任教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平面設計系副教授,同時我也是科羅拉多國際海報邀請展共同主持人。我想跟大家分享「Unless除非」這樣的一個字,我希望可以透過我一些過去身為設計師的心路歷程帶來一些啟發,過去的三十年當中,我做了很多平面設計還有其他相關領域的設計,也成為了一位學者,做了一些研究等等,因此我面對的不只是設計界的客戶,還包含了開始要思索身為設計師所扮演的一些角色等。「Awareness意識」一詞其實起源於我在1990年代的時候,那時候開始和很多的大學還有客戶進行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推廣設計的影響,不管是它對人類或環境帶來的影響,我們逐漸發現在這個方面有很多可以思考的地方。

當時我才開始進行研究,那個時候的時空背景,是網際網路剛剛興起,所以跟現在大家熟知的網際網路是非常不一樣的,當時在推廣還有宣傳的過程中,其實很多都是靠平面印刷,需要實體的紙張來進行操作。當時的我不禁開始思考,決定要來計算一下,身為一個設計師自己會用掉多少噸的紙張,也是在這個時候,我才終於意識到說,身為一個設計師應該要負起一些責任。有沒有什麼地方在做法上可以有一些不同呢?

那在設計海報的過程中呢,我很喜歡用的一個核心概念叫做「問題化」,所謂的「問題化」就是當設計海報的時候,自己知道所設計的海報並不能解決問題,比方說它不能解決像是氣候變遷這樣大的問題,但是可以透過設計出來的海報讓大眾進行一些思考,這也是做設計的目標之一,希望透過海報讓大眾去正視並把這些議題視為問題,達到進一步的思考。我常常跟大家說設計不要被框架侷限,像是創作用的筆記本,可以去撕、將它揉成一團,去將它黏合,讓它跳脫原有的框架,可以使創作更多元化。

那我個人的創作風格,會使用諷刺較有趣的手法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吸引到注意後,再給他們一點出奇不易的驚喜。比如說我的作品「Welcome to California」,它是跟加州森林大火有關,那我在下面加了一個標語說,趁你還來得及趕快來美國旅遊,否則之後美國就會被燒光,用比較黑色幽默的方式去講述,結果在創作完此海報後,真的又發生了森林大火,但那不是我的原意。

接下來我想介紹一位作家,他是蘇斯博士(Dr. Seuss),也就是Lorax的創作者,這系列對我與我兒子有很好的啟發,Lorax當中其實有兩段話我非常深受其中的啟發,其中印象深刻是兩個角色之間的對話,他們分別是LoraxOnce-LerLorax問對方:「樹會往哪個方向倒?」,Once-Ler說道:「就往下方倒啊」,Lorax回答:「你如何靠著樹,樹就會往那個方向倒,所以你必須要小心你往哪個方向靠著」。這本書帶給我的另一個啟發是,「不要貪心、不要太自私」,這跟你的人格、性格養成有關,那接著另外一個詞語是「除非」,而整句話叫做:「除非別人和你一樣開始非常在乎事情,否則一切都不會改善」。這句話啟發我,如果看到有東西需要被改善,就要著手去進行。

最後,希望各位設計師能對於你的世界、環境具有影響力,你創造出來的東西不只是對於環境、材質會有影響,你也可以對人、對文化造成更深遠的影響,設計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非常實體的東西,你每創造出來的產品、一樣物品,它都能夠對世界造成一些改變。

《視覺傳達-從韓流文化中找尋創意》Finding Creativity in K-Culture?

韓國 Korea-盧炫志 Nho, Hyun-Ji

  • 韓國青江文化產業大學講師
  • 韓國科學技術聯合大學院大學講師
  • 韓國弘益大學博士
  • 韓國現代設計協會理事
  • 2019~2022網頁設計開發技能大賽評審

利用創意思考的方式,把現代跟傳統結合,讓傳統得以延續,讓傳統可以跟上時代且吸引人。

我來自韓國現代設計協會,想分享對韓國的文化有深切影響的一些韓國藝術家。韓流文化大概從1990年代就開始了,它經過一個又一個的世代,曾經看過像是冬季戀歌、大長今這樣的韓劇,然後到現在可以視為是韓流文化的第4世代,韓國的這個K文化,其實可以視為一種新的「韓流」,然後以這個新的世界為背景,如果說到這些韓流文化的話最先會有韓流K-pop音樂方面的聯想,那除了K-pop之外還有韓劇、韓國的文化、時尚和美食等等,其實範圍是非常地廣、非常地多元。以上這些韓國的文化全世界都是廣為人知的,不過我並非介紹大眾熟悉的這種韓流文化,想跟大家分享的這些韓國藝術家們,也希望大家能夠認識這些創作者,首先第一位要介紹的是一個國樂有名的演奏家,叫做李希文,大家都知道所謂的民謠其實是庶民之間從很久以前用口傳的方式留傳下來的。不過最近出現了所謂的跨界的國樂,跨界的國樂很受現在年輕人的關注,李希文重新創造出來的這種民謠對我們年輕人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然後他在這個世界上以獨有的風格而聞名,成為代表韓國民謠的一個新的藝術家。

再來要跟大家介紹的是韓服西裝設計師,名字是金鍾元,他思考如何可以使韓服更舒適,於是開始製作韓服西裝並且在出租店開始出租,很特別的是這個設計師他其實本身並不是時尚科系的學生,透過這位設計師,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創意思考的元素就是精進力,精進力就是把一些已經有的創意讓它繼續發展,他把韓國的原布料跟21世紀新的布料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新的設計。

接著,是一位韓國藝術家Shim Chan-YangRoyyal Dog),因想說塗鴉是來自黑人文化所以要模仿黑人的風格, 不過那時身旁朋友建議他應該找一些只有他可以做得到、只有他能表現出來的東西,從那時開始他的想法有所改變,開始塗鴉畫出穿韓服的黑人女性,比如像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還有就是寫上韓文等等,他的塗鴉在美國、荷蘭等很多地方都受到大家的矚目。接下來,第二位韓國藝術家叫做Wooh Nayoung,他的創作是將西洋童話故事的角色,重新改編繪製成穿韓服的繪畫,其實東洋跟西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但這兩個東西結合在一起,卻意外地非常合適,從這之中也可以感受到親切感以及陌生感,這也是他作品的魅力。在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裡面所找到創意性的想法就是獨創性,這個獨創性是我們必須要從固有的想法跳脫出來做出一些創新、獨特的想法在裡面,我們可以從這個變通性的想法裡面找出只屬自己的創意。

再來是韓國觀光公社的宣傳影片,有一系列叫做「Feel the Rhythm感覺節奏」,這裡面的節奏是韓國LEENALCHI樂團跨界的音樂,非常的獨特,同時我要跟大家分享在這個宣傳影片裡面跳舞的團體-Ambiguous Dance Company,他們在「Feel the Rhythm感覺節奏」宣傳影片裡面用現代的舞蹈以及與跨界音樂樂團LEENALCHI一起合作,利用了很有節奏感的方式來做呈現,在衣服方面也是充滿韓國的特色,這個宣傳影片除了韓國以外,在其他國家也是造成熱門的話題,讓大家看到韓國的文化是多麼時尚。從這裡我想說的是,可以從不同觀點來解決問題,這個能力我們稱之為靈活性,它在我們創意思考中也是非常重要。

最後總結創意思考可分為五大點,獨創性、表達力、靈活性、靈敏度和精進力,利用創意思考的方式,把現代跟傳統結合,讓傳統得以延續,讓傳統可以跟上時代且吸引人。

《產品設計-設計的契機與挑戰:來自印度的觀點》

印度 India-Ashish Deshpande

  • Elephant設計團隊產品體驗部負責人,擁有34年的實務經驗
  • 印度設計師協會創始人暨前總監
  • 印度上市電子公司Symphony Limited獨立董事
  • 亞洲設計聯盟會員
  • 帶領Elephant團隊獲獎無數,包含iF設計獎、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金點設計獎、India Design Mark等

設計是一個很好的溝通管道,是日常生活中的互動過程,好的視覺設計必須要包含啟發性、趣味性及藝術性。

不管我們來自什麼樣的文化、來自什麼樣的語言,其實視覺傳達終究是有辦法可以跨越這些隔閡,把訊息傳達到我們的眼前,那接下來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設計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價值」。我所工作的設計公司叫做Elephant,就是大象的意思,其實這個名字是來自亞洲的寓言故事,就是「盲人摸象」這個故事,故事中有一群盲人以不同的角度去摸大象,各自都覺得這是不同的東西,他們開始彼此的爭論,直到他們知道全貌之後,才發現這是一隻大象,那其實設計就很像這樣的一個例子,因為設計它的重點就是要集結各種不同觀點還有想法,最後的這個設計解決方案永遠都是大於各個片段集結起來的總合,就像這隻大象一樣,所以設計的重點就是在這裡,如果用對的精神對的方式去從事設計的話,就有發揮改變的力量。

假如給小朋友一個鞋盒,他可能會透過想像力去做出這樣一個烤箱,他們真的會去想像這樣一個烤箱的門是怎樣打開然後裡面的燈就亮起來,裡面的轉盤會轉動,可以用這個烤箱去烤他們用紙做出來的披薩,這就是孩子的想像力,他們會想像自己好像真的在烹飪一樣。

如果說可以把這些孩童想像中的東西去真的實現呢?如果可以把這些想像力化為真實的話,對孩子是什麼樣的面貌呢?這就可以說到Plezmo這個設計,它是希望解決不管在印度還是世界各地,在教育學習方面的一個落差,在這樣的一個數位世界中,孩童可以透過玩的方式去學習、了解編程還有新的數位科技,這些科技我們知道都在持續崛起當中,還有像「物聯網」這些技術,可以透過玩樂的同時去學習這些科技。在這個過程當中,孩童也了解編程背後的原理是甚麼,那是好玩的同時又能學習編程,發想任何一個玩樂場景都可以用Plezmo這樣的裝置去達成,不管孩童想要做什麼東西,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做都可以。

那我們再看另外一個例子,如果說材料的技術可以去結合設計的話,是能夠怎麼樣去提升這些通勤者的安全呢?印度是一個非常熱的國家,然後二輪的裝置是人們主要的代步工具,但因為印度非常熱,許多人就不願意戴安全帽,一方面是因為天氣很熱,另一方面是這些安全帽不通風、重量也很有份量。要與大家分享的作品叫做DUNE,它展示了新的科技還有材料科學是怎麼樣可以給這些騎士創造一個更好、更安全的安全帽,從這個計劃看到了設計與科技還有製造的一個匯流,這個安全帽使用的材料技術使它可以大幅去降低衝擊力,當受到衝擊的時候它的力量會大幅的分散,而且這個材料非常的薄,所以可以製造出比較輕薄的安全帽,它的重量比傳統現在既有的安全帽輕了300公克,而且還是非常的堅固,同時它也能夠讓涼爽的氣流可以進入到安全帽的內部。

最後,當我們成為要創造出未來的一群人時,設計師的工作是如此,那我們必須要去問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究竟是解決了問題還是反而增加了更多問題,這是我們要問的、也是我們的責任所在,在亞洲的設計其實我覺得不單只是風格的設計而已,也不只是關於手工藝這件事情,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去影響到許多人的生活,讓這些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產品設計-輕薄材質的強韌力量–以紙製品為例》

日本 Japan-三星安澄 Azumi Mitsuboshi

  • 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建築系,師承日本知名設計師野老朝雄
  • 擅長平面設計及產品設計,尤其是紙製品設計
  • 曾獲邀擔任2022年台灣設計展國際設計師

希望設計人可以多動手去做,比起一直盯著電腦看,動手創作更能創造出更多有溫度、令人驚奇的作品。

關於我個人其實本來不是產品設計專業,我是建築系畢業的,後來成為平面設計師,同時也在大學教書。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輕薄材質的強韌力量」,從以前到現在我做了非常多以紙為材料的作品,大家可以想想用紙製成的產品有哪些呢?比如說筆記本、便利貼以及紙膠帶,這些都是常見的紙製品,但想與大家分享有別於既定印象中的產品,這次分享的是較為特別的東西。若是只將紙張攤平設計那它仍然是一張單薄的紙,無法聯想到強韌的印象,要怎麼做才能賦予一張單薄的紙變得更加強韌的力量呢?可以從三個重點著手,首先是將平面2D的設計擴展至3D,紙這個材質的優點是輕薄且可以輕易切割、摺起來,舉例來說,一個紙做的名片盒,從一張簡單的正方形紙張將它撕開摺疊後,就可以從平面變成立體,透過摺疊的過程讓外型變得更強韌,這便是賦予紙張力量的一種方式。

除了較為輕薄的紙製產品,還有其他透過讓紙張表面有所改變,如磨、割來處理呈現的方式,紙本身並不是真的很厚,但透過特殊手法的處理可以讓它變得更加立體,達到不同的效果。例如盲人朋友為了盲人做出適用於他們的特別日曆,透過點字印刷的方式在紙張上做出凹凸的差異,這樣就可以得到立體的感覺,讓盲人的受眾可以使用。

第二點要講到的是我們要更加發想、延展我們的創意,達到更廣闊的發揮,像是這個紙做的眼鏡,就是由一張紙去折疊而成,將你看的範圍縮小後會出現針孔效果讓你的視線可以對焦、戴上眼鏡的瞬間使你看得更清楚,而起初這個產品設計是為了在避難的時候使用,因為是一張紙所以非常輕薄,外型則是因為我本人是平面設計師所以越畫越花俏,結果變得有點像派對使用的眼鏡。如何將靈感更加多樣化、廣義來說就是用既有的素材去做出這個領域原本沒有的作品,利用紙這個材質還有科學的方式做出有別於以往的產品設計,這些設計並非一次就完成,而是嘗試再嘗試、修改再修改才有的成果。

最後一點則是我們必須在創作過程中不斷重複某個過程來研發我們的設計,我想傳達的是要將腦袋中的想法實踐必須經過多次重複的試做、嘗試才可以完成。而紙是一個很平凡的東西,要將它做出差異化很困難,所以才很難向消費者販賣。而今天大家能看到覺得說很厲害、驚奇的作品其實都是經過我多次的嘗試才做出的。目前為止向各位說明了許多實例,其實就是在說明要如何賦予輕薄材質更強韌的形象,最後,雖然我提出了三點,但最重要的就是第三點,在重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不斷地去獲得更多的想法,我們身處在充滿各種輔助工具,如:3D列印、雷射切割機的環境中,雖然很方便但希望設計人可以多動手去做,比起一直盯著電腦看,動手創作更能創造出更多有溫度、令人驚奇的作品。

《建築與室內設計-為未來世界設計》Design for the Future World

新加坡 Singapore-戴禮翔 Tai, Lee-Siang

於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擔任多項職位:

  • 永續發展設計中心DesignZ主任
  • 工藝與永續設計學院院長
  • 設計與人工智慧學系系主任
  • 長期關注NGO活動,曾任新加坡建築師協會主席(2007至2009年)、新加坡綠色建築委員會主席(2011至2013年)、新加坡設計商會主席(2012至2016年)、世界綠色建築委員會主席(2012至2016年)。淨零碳計畫(Advancing Net Zero)發起人,推廣全球實踐零碳建築的目標。

一個人的人生若要成功得先有設計藍圖,再有家庭支持、後有上天協助,人才能有所成就。

我不是產品設計師而是建築設計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作為設計師30多年的故事,夢想的實現是每位設計師所要面對的挑戰、而對於設計師來說想像是非常重要的,但面對殘酷的現實、顧客不買單的時候才會認知到現實和夢想的差距,而實現夢想的過程可能很短暫,也有可能非常的漫長。面對殘酷的現實作為設計師的我們要發揮我們的能力,將一個噩夢轉換成美麗的現實。夢想並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將現有的思維和科技運用在思考中,利用最短的時間將夢想實踐、有計畫地帶到現實。

大家認為設計是天生的還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才能?從0到有的過程其實就是創造,發自內心的開心才能有好的設計。而我在面對高中考大學這個重大的抉擇中,也像大多數的亞洲孩子一樣在讀醫科還是進入建築系做抉擇,那時候醫科的分數是要相當高的,但我還是很明確地進入了建築系就讀。但是進入了建築系後才發現和自己想像中的不太一樣,它並不是一個強調設計而是強調科技運用的系,因此不敢將自己的設計想法展現出來。我無法解釋、老師也解釋不了什麼才是建築系的好設計。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政府的城市重建局,對於學生們來說第一份工作最重要的不是薪水而是一個願意帶領你的好老師,我也在這時候拜劉太格老師為師,就是這位老師教會我什麼是真正的建築設計和建築規劃,這是我過去五年在學校中都無法真正學會的。就職過程中初訪華盛頓看到貝聿銘的作品、宏偉的華盛頓大道都給我帶來很大的啟示,讓我知道選擇建築設計沒有錯,我希望回國之後可以做出更鼓舞人心的設計。回國後我接下了將以前造船廠改造成高檔建築區的任務,這之後我離開了單位也成立家庭,並到新的公司;而在這份工作我也做了一份很大的住宅城計畫,計畫成功後也陸續接到了其他項目,同時我也做了一些試驗,在客戶的酒店設計中保留了原先的天花板電路創造強烈的新舊對比;後續轉向做公共建設,設計出一個非常流線型的工藝學院,而其中的啟示為一個無限的符號,讓學生覺得他們的潛能是無限的,不要只是遇到一些求學過程的挫折就放棄,當你覺得這條路走起來很痛苦時,那很高興你走對了,同時也正在進步。

之後我加入了建築師協會成為會長帶領著他們企業轉型,這也讓我有不同的眼界,看見了社會的發展;為了做社會公益我離開了公司,加入了另一間企業,將企業轉型不侷限於建築設計、更是跨學科的設計企業,同時間我也接下更多的任務,身兼多職。在離開公司後憑25年的職涯經驗出了一本書「City of Love」,可持續性=可愛性,這裡說的可愛是指可以去愛惜、去擁護,如果不愛自己的城市,你曾否有去思考這個城市是給誰住的,是屬於誰的,如果連居民都不愛自己的城市了,那要怎麼讓它可以持續性呢?

最後我想說的是,設計不能沒有科研(Research),我們做為設計師要有真正的科學研究,不是單靠夢想或想像,要有科學、工程學、有理論式的實際知識和方法,才能做好設計。

《時尚設計-設計的融合》The Harmonious Blend

香港 Hong Kong-林春菊 Janko Lam

  • 中式時裝品牌【新裝如初Classics Anew】及【華服學堂】創辦人
  • 香港中華文化活動推廣協會-創會主席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創意智優計劃審核委員會-委員
  • 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會員

想透過我的設計和教育來去向大眾宣傳所謂華服,將華服再與每位華人建立起緊密的關係。

我是從零開始去探索自己的風格,有服裝的品牌是很好的事情,但教育也是件重要的事。香港是一個特別的地方,這幾年的改變非常的迅速,對於設計師來說也是非常大的衝擊。在香港讀書時我讀的內容偏向英國留下來的時裝,在進入電視台工作後我也愛上了華服文化,因為我發現華服的歷史文化是相當有發展性的,而且同時也吸引了我,想要為華服來做推廣。但在這個服飾市場中時裝品牌是相當飽和的,我開始嘗試加入市場時,我是找不到一個自身品牌的生存空間也不確定自己的定位是甚麼,對那時的我來說是非常衝擊的,但也在某次的因緣際會下,在一次競賽中脫穎而出,那時的我去到了英國以及法國,有這個機會與Esprit去做了環保材質的實驗,所以後續我想以環保為基礎去進行設計。

2015年我創立了「華服學堂」,因為我發現許多客戶其實對於衣服並不了解且有些誤解,客戶對於衣服的了解還停留在價格等粗略的認知,所以我希望透過教育的方式讓消費者去了解衣服背後的故事,去了解購買衣服背後的價值以及需要花費多少的資源去製作。看到像韓國、日本的傳統服裝反思中國的傳統服裝其實也有其悠久歷史,因此想進行華服的推廣,也為了傳承老師傅的工藝而透過影片的方式來保存技藝,利用教育的方式讓客戶可以知道說買衣服不只是消費,更可以是技藝的學習以及知識的累積。目前服裝這個產業對於地球來說其實已經飽和了,花費了很多的資源在設計,因此為了改善這個狀況,我們品牌的設計並不是以快時尚為重,而是希望將設計的速度可以放慢。

在「新裝如初」這個品牌我們開始嘗試不同的思路,製作了三種不同的專案,第一、透過牛仔這種較為年輕的布料去設計華服,讓年輕人也可以比較容易接受;第二、是希望將華服打造成日常可以穿著的形象,因為在既有的印象中,華服是特定日子時才會穿著的,平時是不會特別穿著華服的;第三、傳統華服的訂製,雖然說現代風的華服可以被大多數客戶接受,但傳統華服的存在也是相當必要的。

而「新裝如初」也延續「華服學堂」,理念是「以針傳情」,每一針、每一線都將是你情感的表達,而我們的願景是希望每位華人都有一件屬於自己的華服,傳承中華文化、普及傳統工藝,也可以同時提倡環保時尚,而為什麼會這麼重視服裝歷史,是因為服裝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誌,同時也會展現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是一個紀錄的表現。我也將教學推向平民化,將工藝的流程簡化,既可以學習如何製作華服,同時也將老師傅的技藝流傳下來,服裝追根究柢都是一件衣服,穿上怎樣的服飾,是我們每個人最直觀的表現。而一個國家最外層的就是民族服飾,可以說華服也代表著華人社會的皮膚,如果大眾對於華服的形象不夠深,那就只會將設計停留在表面而已,所以我想要將華服原本比較土氣的感覺,轉換成現代人可以接受的時尚,因此我想透過我的設計和教育來去向大眾宣傳所謂華服,將華服再與每位華人建立起緊密的關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