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亞洲的設計力量

9th 來自亞洲的設計力量:國際設計大師介紹與演講摘要

《產品設計》New approaches in Industrial Design… “What are the changes in the future of ‘design’ ? ”

德國 Germany-Johann Geiger

  • 1983年畢業於德國慕尼黑技術學院工業及運輸工具設計系
  • 自1981年起成為Target Design會員,且曾任英國和東京分公司之設計總監
  • 在運輸工具及產品設計領域的成果備受全球肯定,包含設計諮詢以及品牌識別
  • 2011年至2014年擔任大葉大學工業設計學系主任一職
  • 帶領大葉大學工業設計實驗室創造出優秀的作品並提供設計相關諮詢

在設計界裡面,工業設計可能是比較老派、比較舊的領域,在不斷改變的世界裡,需要革新才能存活。

我以前是TARGET DESIGN的首席設計師,主要做的是交通設計。在以前的年代,設計師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做,沒有PS3D建模軟體的幫忙,需要自己畫手稿、做模組,這也是我在教學時發現現在學生欠缺的。也許他們認為這是舊時代才需要的技能,但其實不是這樣,作為設計師,如果要表達自我的話,還是要學會如何畫圖,從手的經驗到腦的經驗,這之間的連接非常重要 

在德國,工業設計已經不再聚焦於消費財而是投資財,這種可以增加價值的東西。很多設計界都往服務設計還有其他的領域走,臺灣其實也是一樣的,工業設計需要變得更多元化。

設計師到底是什麼?有些人會說每一個人都是設計師,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其他的領域交由誰來做?是不是只要在網路上下載一些建模進行修改,你就可以稱自己是設計師了呢?我其實不認可這些想法。設計師有自己需要盡的責任,在現今世界也是如此。

我們有時候會說設計是從歐洲開始,蔓延到其他國家,但我認為這樣的想法其實也是錯誤的。設計會出現是因為工業化之後有這個需求,在做產品的時候需要知道產品的外表是什麼樣子的,正因為有這樣的需求所以才會出現設計,其他國家也是因為有了需求才會開始發展設計。一開始大家還不知道設計要怎麼做,所以才會從古典主義、歌德主義中去尋找靈感,之後包浩斯才會出現去改變這樣的現況。

包浩斯設計原則──型隨機能、型隨功能,在之後也有人去挑戰,像是德國百靈Dieter Rams在設計中也有提出一些對於設計的原則。那麼接下來,設計應該往哪裡走呢?如果我們是要組合不同的文化及元素去創造出新的產品設計,到底要怎麼做?這個相當困難,很多學生在學的時候可能就會做出實際上無法使用、不成功的設計。

設計思維到底是什麼呢?很多人談到設計思維時,提到的只是一個步驟的敘述,先有個提案,集思廣益後做出一個模組、進行研究、思考如何行銷,最後賣出產品,但這僅是步驟敘述,並不是真的設計思維,至少我不這麼認為。設計思維應該不同於工程、其他一般的思維方式,是能夠幫助你創造出一個新的產品的思考方式才對。

不管人在任何領域,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碰壁的問題,這是非常正常的。假設你困住一隻老鼠,如果他逃不了的話,他會攻擊你設法逃脫。設計師工作的原理其實是一樣的,遇到障礙就需要去突破,找出一個方法,而不是去逃避它,這是我認為設計思維能帶給我的。

在設計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眾及潛在消費者是不是已經有意願去買這樣的東西。德國有啤酒節,全世界也都有類似這樣的節日或場合,南德的巴伐利亞就類似臺灣原住民的狀況,過去巴伐利亞也有漸漸凋零的危險,後來年輕人重新發現巴伐利亞的傳統服飾,在啤酒節時可以更符合氣氛,所以就運用這些傳統服飾進行改造。有趣的是這種例子不只在德國復興,其實在不同的國家都引起風潮,尤其是日本,他們很喜歡這樣的風格並運用在時尚設計中。

談到的設計的本質,我希望擔任不同大賽的評審能夠用不同的思維去思考這件事情,不再只是去看這個作品有沒有新的功能及方法,像是輪子就必須是圓的,因為如果是方的,它就沒辦法轉動。在不傷害、不過度刺激消費者的狀況下找到一個平衡,帶給他們興奮、全新的體驗,我想是設計師要去做到的事情。

《產品設計》Shaping the Future of Gaming

德國 Germany-Georg Todtenbier

  • iF設計獎遴選全球50大頂尖設計工作室CRE8 DESIGN 資深設計經理
  • 臺北國際電腦展、臺北國際自行車展覽會、iF 設計獎、各大國際設計獎指定評審
  • 曾榮獲 紅點設計獎、iF設計獎、台灣精品獎、CES創新獎等多項國際大獎
  • 日本 National Panasonic 松下電器前任設計師
  • 德國藝術設計大學工業設計學位(等同碩士)

保有一貫的設計語言,我想對於任何一個品牌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目前擔任CRE8設計公司的資深設計經理,工作室設計了很多手持產品及發展設計原型,主要的客戶包含Corsair海盜船公司、SteelSeries賽睿及NZXT恩傑。我們不只幫電競產業設計,把重點放在電競市場是因為它過去十年的成長幅度非常大。講到電競或是遊戲產業的未來之前,我想先談談過去,特別是公司在過去十年的產品。

我們為Corsair創造的K60鍵盤,它是使用在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的鍵盤,是我們十二年前為這家公司創立的,當時同時為他們設計一套設計語言,讓平臺上的產品遵照一樣的設計語言。在這個產品發明之前,早期這種鍵盤的外殼都是用塑膠包裝的,中間才夾了金屬定位板,我們設計的時候,想要讓中間的金屬定位板直接外露出來,讓大家一看就知道造型非常酷且具有未來感。對於電競玩家來說,右手需要大量點擊及移動滑鼠,左手主要是固定的姿勢,將手指頭放在W、A、S、D四個鍵上,所以設計原型的時候,思考到我們的手托或是掌墊,其實不需要很長一塊,只要左手可以支撐,讓手指頭可以專注在四個鍵上面,右手就有很大空間可以使用滑鼠。

這兩款滑鼠都是Corsair的,也遵守了同樣的設計語言,滑鼠的泡棉模型在初期階段沒有3D列印的技術,所以需要用很傳統的方法幫模型建立格線等。M65這款滑鼠雖然是十二年前的設計,但是這款商品到現在還是持續在生產,對產品而言是很難得的,因為滑鼠類的商品有可能出產兩年到三年左右,就進入產品的凋零期;另外則是2019年初的新款IRONCLAW。有趣的是如果比照兩款商品,它其實就是設計源上的進化,當然新產品的線條會更具張力及侵略性,整體的設計也變得更加大膽,但依然有相同的設計語言。我們比較二十年前與現在的奧迪汽車,雖然外觀有細微的改變,但它還是保有一貫的設計語言,我想對於任何一個品牌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也是為什麼Corsair這家公司可以這麼成功。

在CRE8做設計語言的過程是什麼樣子?幾年前有個新客戶來找我們,他們那時候沒有自己的電競品牌及電競商品,要我們幫忙設計,我們當時想說,電競市場已經蓬勃發展十二年了,他們竟然這時候才進入市場,好像有點太晚了,詳談之後才發現對方其實是擅長行銷的公司,這家公司的社群媒體能力非常強,他們建立了非常完整的計畫,包含他們想要生產什麼樣的商品以及如何行銷。

我們開始為這間公司建立設計語言,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遊戲體驗。首先,我們要先分析電腦的使用者,可以分成四類:重度玩家、技巧型玩家、核心玩家以及休閒型玩家。重度玩家會花非常多時間及金錢在遊戲上,這些玩家可能是遊戲界的網紅、部落客或是實況主等,會在硬體上面選擇最好的,幫助他們在遊戲中有更好的表現。核心玩家則是會崇拜重度玩家,他們可能會追蹤這些重度玩家玩遊戲的影片,同時也會對某個特定品牌,非常有品牌忠誠度;休閒玩家不會花那麼多時間在遊戲上面,硬體設備不是他們第一個考量,接著我們要讓使用者能夠對產品產生情感上的依賴,這一點我覺得Apple蘋果公司就做得非常成功。

產品是因為某個品牌所生產出來的東西,所以我們必須確保這個品牌的核心價值有體現在它的產品當中,這一點就是透過產品的設計語言來達成,在談到設計語言上很重要的是要把品牌還有使用者連起來。

《視覺傳達》2022年的設計與2032年的設計

日本 Japan-池田康正 Omijika Mame

  • 優美吉可有限公司總經理
  • 第45回日本日経MJ報紙廣告獎優秀獎
  • 在CAP(藤本靖)工作《BRUTUS》設計師
  • 中國科技大學臺北校區-體驗設計客座講師
  • 青禾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日本手工課老師

設計是先接受現在的改變再將自己進化的工作。

談到2022年的設計,我想請各位看FLOAT LEMON TEA ,有一個心形檸檬片在紅茶包裡面。實際上,設計產品的人是一位日本味噌公司的老闆,剛開始老闆贈送紅茶給購買味噌的人,後來因為非常受歡迎,就成為正式的商品,銷售到市面上。他對設計是不了解的,就像我們說的「素人」,所以我們會想是不是現在這個時代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做設計?

 再說到我自己的背景,我的專業在農業,沒有進入任何設計相關的學科學習。我是從第一間工作的設計公司,努力工作一直走到現在。像我或味噌公司老闆不懂設計的人也能開始接觸並做出設計的作品,這是因為有AI人工智慧的關係。

 現在透過相機或手機,照片經過編修後看起來會像是攝影師拍的作品;影片透過手機就可以製作,所以我們現在看到Youtube上很多影片,也不是專家做出來的;插畫可以透過手機的App做出來。談到這裡,會不會覺得根本就不需要設計師的存在?即使不是設計師也一樣能做出影片、插畫等作品。

說好也是不好,人工智慧的存在,在今後十年我們既有的工作,有85%的工作都會消失。設計師的工作會不會因為這樣而消失?是不是會面臨很多巨大的挑戰?我認為設計師工作並不會消失,因為從我的想法來看,我認為今後的工作將會越來越多,甚至增加260%

我剛剛說85%的工作會消失,為什麼又說會增加260%的工作呢?因為 85%的工作只是指目前為止既有的工作,像是便利商店可能會變成無人便利商店,那260%多出來的工作又是什麼樣形態的工作呢?比如 Youtube,大家應該記得十年前是沒有這樣的東西的,但現在因為 Youtube接到工作的人應該比以前多的非常多。

接下來十年身為設計師應該要具備甚麼樣的能力?我想要跟大家做分享。首先是「技術」,對我來說使用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對設計師而言一定有他的使用價值。將來客戶可能會提出需要使用很多的軟體才能做到的工作,所以如果能夠對新的技術的工具,如 Logo、官網的製作、雜誌、影片等都能夠自如地應對是非常好的。

接下來我要提到的是「市場行銷」還有「體驗設計」的概念。我們要用什麼方式提供客戶適切的提案?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品牌星巴克StarbucksStarbucks在官網上有說「我們是為客戶提供一個體驗」,也就是體驗設計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一個要素是「挑戰」。從今年2022到接下來十年到2023為止會發生什麼事情呢?5G、無人駕駛、無人店鋪、全球環境、移民等成為廣泛討論的議題,未來的技術會發展成可以依照每一個人的喜好、習慣等不同,發展出不一樣、客製化的結局。這些事情和設計有什麼關係呢?比如以環境跟移民問題來說,假設因為環境問題而發生了移民問題,有很多語言不通的人進入到我們的國家就會衍伸工作的需求,要設計出語言不通的人也能看得懂的標誌或是告示;無人駕駛可能跟我們現在開車的設計是不同的方向,所以也需要新的路面指示等,設計的工作就會因此產生;實體店鋪的消失也會帶來新的工作,我們接著會想店要怎麼開比較好?可能會牽連到3D、紙本或電子的使用,都有各方面的考量。我覺得就這些主題去思考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並去接受未來的挑戰是非常重要的。

設計是先接受現在的改變,而再度將自己的工作進化的工作。與大家共勉之,加油!

《視覺傳達》關於馬來西亞設計的各種印象

馬來西亞 Malaysia-林旂鋒Lim, Kee Fung

  • 雙向設計Bilateral Design負責人
  • 臺灣X馬來西亞雙向設計交流論壇籌辦人
  • 參與過:金曲獎頒獎典禮、臺北世界設計之都、金點設計獎等
  • 曾任職於 HTC VIVE (VR介面設計師)
  • 曾任職於 JL Design (平面設計師)

除了從日常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之外,我們試著跳脫原本的角度,新的角度也許會是一個新的領域。

你對馬來西亞的印象是什麼?不同的生活經驗,讓我們各自都建立自己專屬的生活印象,我相信談到臺灣美食,我們都有不同的印象,可能是臭豆腐,也可能是酸辣湯。念設計時會有在學習路上影響自己的設計師,他們的作品帶給你印象,進而影響你的設計經驗跟處理方式。如果說到臺灣的書籍設計,你會想到誰?說到臺灣的動態設計,你們又會想到誰?其實在你們心裡有一個專屬的名單,透過這樣的印象才有辦法建立自己的學習經驗。

你們認識馬來西亞嗎?可能你們會說: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天氣很熱、食物很辣。也許你們看過一些電影或是YouTube影片,對馬來西亞有一些印象。馬來西亞有三大族群,最大族群是馬來人,其次是華人,第三大族群是印度人,還有小族群的原住民,所以我覺得馬來西亞族群非常多。接著是語言,我們從小就會馬來文、英文和中文,像我這樣華人身份背景出生長大的地方,家庭裡面幾乎都會客家話、華語、廣東話及粵語。這樣的生活及背景,我們可能都會三到五種以上的語言。馬來西亞主要的宗教是回教,但我們也保有其他民族的信仰自由,不會有分得很清楚的忌諱,很能融合、接受及包容,不同宗教都有各自的節慶和文化背景。

從族群、語言到節慶宗教,大家可能會覺得馬來西亞是一個混雜的地方,我們要怎樣找出核心的文化價值?之前在一個交流會上,從一個設計師的話了解到,他說:馬來西亞沒有一個核心國家形象的象徵。對於核心文化價值我自己也有不一樣的感受,以娘惹文化為例,大家如果有去了解,這是中國人南下經商的時候,跟當地的馬來人結婚,結合的一個新的文化。當中不僅有中國文化的元素,也含有馬來西亞的民族風格,創造了很多的特色的圖騰及視覺語言所,所以我覺得其實馬來西亞不一定需要核心國家形象的象徵。

我想更針對節慶的設計產物來討論。以臺灣的紅包設計來說,大家都能想像是大紅、大紫、大金或是金屬銀色;在馬來西亞,為了要去包容、一起去慶祝農曆年,他們會使用其他不是華人常見到的顏色,來設計華人文化節慶的設計產品,在顏色或用字上可能會把中文字放很小並以英文字為主,馬來西亞在和諧及設計的包容度上,其實做得很平衡。

這個團隊叫一九八三ASIA,他們設計的視覺元素很多都跟東南亞文化有關,你看到龍的圖騰或者是大象,甚至是色彩上對馬來西亞、東南亞來說相對的常見,但這款紅包樣式在色彩上都跳脫了華人的印象,甚至不是紅、金、紫色這種華人的印象,文字及圖騰上也是。這種紅包是我們當地使用上非常普遍的,因為文化的關係,我們蠻能接受這樣子的視覺。

馬來西亞的設計師已經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去轉換,我們有共同想要去達成並且互相希望對方好的想法。尤其疫情之下,馬來西亞其實比臺灣更早鎖國,可是也因為疫情的關係,讓他們更能接受甚至重視品牌的價值,在視覺文化上更能包容及接受,突顯了馬來西亞和諧、包容及共好三個點。

現在大家已經慢慢地對馬來西亞的設計有一些印象了,我覺得大家也可以藉這個機會了解臺灣的設計帶給別人哪些印象。之前在一個設計交流論壇中有一位設計師回饋給我的一句話,他說:「離開臺灣,更認識臺灣。除了從日常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之外,我們試著跳脫原本的角度,新的角度也許會是一個新的領域。

《建築與室內設計》3 unbuilt design projects at the edge of what we expect to be designed. A reflection on unconventional relations of design, nature, and the public realm.

義大利Italy-亞歷馬諦Alessandro Martinelli

  • 專職研究員暨教師,專攻當代城市環境,曾任職於瑞士門德里希奧建築學院、鹿特丹貝拉罕建築學院、巴賽隆納建築學院、維科莫爾科泰國際建築學院、蒙特瑞加拿大建築中心、義大利切爾諾比奧卡塔內奧典藏館、臺北實踐大學、臺北華梵大學
  • 現職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副教授
  • 擔任 ListLad Publisher 編輯總監,並與BIAS 衍序規劃設計顧問公司合作執行公共空間建築及策劃專案

透過設計我們可以了解不同的需求,讓我們真正地活在現實世界當中。

我不是100%的設計師,我是教授也是研究者,也在某一間出版社做編輯的工作。我對設計非常有興趣,但我更感興趣的是設計的文化層面。所有面向對我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在臺灣的教學經驗,我就不夠了解臺灣的設計場域;如果沒有編輯寫作或是做研究的經驗,我就沒辦法從科學數據的角度看待設計還有建築。

曾經有哲學家說,透過設計我們可以了解不同的需求,讓我們真正地活在現實世界當中,因為不同的要求同時存在,所以需要透過設計整合及協調,不同的文化、國家及民族,對設計也有不同的態度。

英國的邱吉爾在談論文化文明時,說了有趣的故事。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有很多衝突,即便生活艱難,但是這個時代有米開朗基羅、達文西等非常出色的藝術家、設計師。同一時間的瑞士非常平和,沒有衝突就沒有這麼多火花,只有起司而已。他想告訴我們:「設計是很重要的事情,當有壓力及衝突存在,往往能夠激發出設計的火花。」

蘇聯時期其實沒有這麼多設計需求,當時更重視生活中的功能性,特別在建造大樓及建築的時候。不過當時也不是民主的社會,人民的意見沒辦法充份地表達,但是當這些前蘇聯國家紛紛民主化的過程中,很多轉變會發生在公共空間中,而公共空間的轉變需要設計的投入。

接著我要分享2014年的標案,2014年的烏克蘭發生暴力的衝突事件,和今天的烏克蘭一樣,他們也向歐洲尋求支持及協助,希望透過一些措施來奠定基礎,讓烏克蘭可以開始發展民主,為之後加入歐洲做準備,當時標案就是以改變公共空間作為基礎。2014年烏克蘭首都基輔街頭,人們在路上找可以取得的素材,打造路上的路障,很多街道及公共空間都被破壞了,需要重新設計公共空間。

當時的競標是透明公開的過程,標案不只是專業人士擔任評審委員,還包括人民投票。基輔市中心的獨立廣場前有一條大道,這個大道是公共空間的同時也具有功能性,它是交通大動脈,需要很多停車位,也是競標案中需要重新思考的部分,除了公共空間的重新設計外,功能性也要納入考量。

標案的設計發想參考1968年法國巴黎學生運動中的格言「鋪路石下是海灘」,這是非常有趣的時間點,幫助人們用不同角度了解公共空間,當時巴黎人民做的事情,和2014年基輔人民做得非常像,他們也拿道路上可以取得的材料去抗議、打造路障等。在巴黎的文化中,海灘是休閒娛樂的象徵,讓人們發現原來城市中的公共空間,不只是工作的空間,還有休閒娛樂的成份。1968年的這句格言是當時法國巴黎非常重要的政治宣言,不過這樣的政治宣言最後並沒有變成真正的設計,所以2014年的設計中,我們想在基輔實現這樣的事情,把當時的政治宣言轉化成一個真正的公共空間的設計,結合功能性還有象徵性,把公共空間變成有自然元素在道路的鋪面之下及公共空間當中。

設計案中還有一個重點,就是一方面呼應1968年把海灘自然帶到城市當中的概念,同時必須要具有某種紀念性,紀念2014年烏克蘭還有基輔發生的動盪。我們決定使用烏克蘭的花崗岩碎石做成道路的鋪面。在烏克蘭不同地區可以看到不同類型及顏色的花崗岩,在不同地區開採後,把這些花崗岩碎石帶到基輔市中心。這些碎石如果遠看,會形成一致的顏色;但如果近看,會發現它有不同的細節,象徵不同烏克蘭地區集結在一起的精神。提案整合了不同的要求,同時也呈現烏克蘭獨特的身分認同,並提醒大家有不同參與的方式存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