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主任
National Taiwan Craf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Director
Article of famous designers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主任
National Taiwan Craf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Director
一、工藝創新以「人」為本
工藝源自於「人」的生活需求,因應不同時代與時俱進不斷演進,過去的創新積累成為現在的傳統,而現在創新亦將成為未來的傳統;因此「現在」是傳統與創新交融的當下,即工藝設計創新之道,應能掌握現在並從中轉化出符合現代使用者生活型態的器物。工藝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過去人們的生活器物皆為工藝品,所以,工藝之於人的生活,如同空氣之於人的生命,人們常習以為常而不自知,很容易將工藝當「空氣」視而不見,但空氣品質決定了生活品味,特別是現今工業品充斥的年代,如何喚醒使用者在生活中使用工藝品來創造自己的獨特性,來彰顯生活品味並透過對於工藝與人類生活關係的解構,來創造獨特的「器用」之美,為現代人類增進生活福祉,是值得工藝創新者思考的課題。
圖1、傳統與創新關係圖
二、工藝「技術意義創新」
技術是工藝的根本,是匠人生存賴以為生的基石,而工藝技術包含對工料、工具、工法和工序等之掌握。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數位科技和人工智慧的出現,對工藝創作的技術掌握,應能與時俱進,適度的應用在未來的創新,以符合現代使用者的需求。
回顧工藝技術的演進,其發展可以概括為工藝1.0~4.0幾個階段,從手工製作到機械輔助製作,可被視為工藝1.0到2.0的演進;進而發展至數位化和智慧製造技術,可視為工藝進階至3.0至4.0時代。新興製造工具發展,讓工藝創新有了更多可能性,包括它提高了加工的精確度、節省時間和人力,甚至因技術的演進創造出人工難以實現的樣態。如此,面對工藝技術的演進,我們對於工藝創新更應超脫傳統物件或製程的思維,人們可以通過解構基本組成因素,結合科技工具進行重新構築,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技術,轉化成為新的可能性。惟工藝創新之道,係透過新舊整合的技術,來創造符合現代生活型態意義的器物,以滿足人類現代生活需求的創新,即強調「器用」之美外,更符合現代生活使用需求之意義,而非僅止於為創新而創新,才能彰顯工藝創新的價值,回歸到人與工藝的本質。
三、創新之道「三階五定論」
在工藝技術快速演進的背景下,今提出工藝創新程序的「三階五定論」:首先創新要「定義」清楚才能掌握方向;其次,經由「定向、定性」找到創新的「定位」,方能投入資源全力以赴達成目標;最後成果則需能「定價」找到工藝創新的價值與市場價格等三階段五個定的創新。
因此,工藝創新需進行清楚的定義,透過美術、工藝及設計等三者間之關係(圖2)分述如下:
1.生產方式:產出的量由單件或少量的藝品(個性化),可依製程技術逐漸量化作品,使之成為大量產出的產品(標準化),而工藝品則是介於兩者之間,具備可單件生產與量產之特性。
2.思維方式:以美術傾向感性思維;設計傾向理性思維;工藝品則是知性,兼具著感性與理性的特性;藝品追求個性化、獨一性、深層思考論述;產品則強調標準化、著眼管理、成本考量。
3.物品特性:工藝品兼具藝品與產品之特性,端看比例多寡而定,當物品介於左側產品與工藝品之間者謂之為「產品化工藝品」,即物品特性係偏向產品性質;若介於右側工藝品與藝品之間者,則謂之「藝品化工藝品」,即物品特別偏向右側的藝品特性為多。
圖2、工藝系譜圖
四、工藝設計創新實例
此段分享相關案例,2023年臺灣工藝獎以「自然、循環、永續」為主題,由廖秀玲創作的作品「海兔」獲得三等獎(圖3),該作品融合數位媒體和人工智慧,同時堅持傳統手工藝-永續傳承的精神,巧妙地結合了不同的材料,手法細膩、猶如新生。運用當代媒材的「螢光色彩」、搭配霓虹燈光,突顯異度空間的未來感,彷彿外來生物的造型,中空的主體性吸引目光一窺究竟。有了數位媒體和人工智慧的技術加持,也讓工藝表現形態更加多元與突破想像。
圖3、2023臺灣工藝獎-三等獎,作品「海兔」
可從圖4來看,創作者將木頭依據材質的天性順應自然,使得自然成就作品,呈現溫潤的效果,試圖將各樣樹種匯集,喻意高山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組成的樹種元素,其作品表述作者對於自然環境的深層思考,更因材料的自然隨機促成作品的獨一性,可分類至「藝品」(個性化)。另,以圖5為例,結合苑裡在地的藺編工藝,以細緻的手路包覆石頭,讓原粗糙的石頭在藺草細緻紋路的包覆下有了實用性,而觸感從粗糙轉變為溫潤,利用藺草的特性與石頭圓潤的形狀製成按摩小物與抱枕,以推、揉、按的方式按摩身體部位消除疲勞,並透過石頭放鬆身心陶治情懷,可見該作品除兼具美感玩賞性質,更以投入對於作品使用功能的期待,使之朝向「產品」(標準化)發展。
圖5、2023臺灣工藝獎-佳作,作品「藺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