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名家專文

Article of famous designers

陳永基 - 設計的起承轉合
設計師介紹

臺灣包裝設計協會創會召集人

the founder of Taiwan Package Design Association

陳永基 Chan Wing Kei , Leslie

收錄2015年專輯

設計創作力,應該大鳴大放

在二十一世紀,設計力即新國力。想像力就是國際競爭力!設計究竟該領導潮流獨樹一格,還是順應潮流百花齊放?設計需要定位和願景嗎?對從事設計的人來說,設計的意義又是什麼?

其實,我認為設計沒有理性的定位、沒有浮華的願景最好,太多的定位、願景和口號,反而會限制了創意的天馬行空。舉例來說,為什麼十八、十九世紀有這麼多的發明?因為當時沒有健全而有系統化的教育制度,當然也沒有老師個人偏好和作業干擾,學生可以天馬行空的思考不受限制,不會影響天才型學生的創意發展,如達文西就是藝術與科學的最經典的代表人物。然而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假設學生達到老師最高的標準,拿到要求的100分,就無法發揮他可能擁有1,000分的天賦價值,因為老師只給他100分的滿足,其格局就會被老師所限制住了,學生也會因此自滿而停止其思考。設計當然可以擁有定位和願景,但更應該時時保持彈性和變化。

Leslie Chan Poster Design-Viva Graphic

積極參與設計競賽,增進培養設計實力

對於參加國際競賽的經驗,我建議同學們的是設計的參賽作品,需要具有未來性、獨特性及實驗性,因為在國際比賽主辦單位的立場,是鼓勵參賽作品不斷的創新,注入新技術和新技巧,能鼓勵和啟發將來設計產業的推動。至於如何「發想」作品,就是「做」就對了,不要用比賽來衡量設計的好壞,因為國際評審來自世界各地,喜好會有些差異,一些作品可能在台灣比賽沒有得獎,但到國外可能就得了許多獎項;還有一點,其他參賽人的作品也會影響到你作品的表現。

關於設計,問題並不在於怎麼發想,而是設計師所做出來的差異性。設計是沒有捷徑的,不同的設計師做出來的東西就會不一樣,就如同你穿衣服的喜好,其他人不一定會穿得合適一樣。設計最重要的是在於多做、多想、多創新,結果就是這個樣子,這是很本能的事情,設計是一種「本能」,說穿了是需要天賦的。做一個設計不夠好,就做兩個,做兩個設計不夠好,就做三個,還有,能想得到的問題都不叫做問題,因為答案你大概已經知道了。所以想不到的問題,這才叫做問題,而且你是不知道問題在哪裡的,那個才會是問題所在,這才是最可怕的設計盲點。

Leslie Chan Poster Design-Life_Air pollution

設計的重點不是做不出來,而是你想不想做。每個人用功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一心多用」的方式,其實平常你們已經就在實踐了,好比你邊上網、邊聽音樂、邊抖腳,就是這樣的情景。當產品的差異化(設計要做的)不大時,就要透過品牌和設計(視覺)去區分,或透過溝通讓設計人才去做。其實設計沒有難,它很簡單,但是要「做」,不做就不可能一步登天。當設計發想得出來,卻很可惜地做不出來,這就是不成功。重點是要將視覺訊息區分,像是標題,永遠要明顯,不一定就是要大,但要做出差異化,要怎麼去設計怎麼去做,隨著經驗累積,自然而然就會知道了。

設計是一門有趣的心理學遊戲,你越不想給別人看的,別人就越想要看,這樣你的設計目的就達到了。設計重點是在於有沒有用心去思考,而不是只有好與壞這兩面。設計本來就是與自己的意志和抱負在挑戰及搏鬥,而且又要和顏悅色的去面對-教育你愛卻又不懂設計的偉大客戶;教育你要便宜卻又要高品質的消費者。你如果少一點心力,便不曉得每天要和客戶協調多少回!我大膽呼籲當今的設計人,應該無時無刻的教育及帶領你的客戶,設計生態才能改變與進步,才能有好的設計作品產生,以及好的設計生態與設計競爭力。

然而我的作品都是工作上的作品,卻也富含自己的個人風格特色,其實每個設計師都有自己的一套設計方法,別人是做不來的,這就是設計差異所在。要找出自己的個人風格和特色,用逼的是做不出來的,因為那不代表你,並不能持久,你可能設計一兩件就做不下去,心裡就想著要放棄。我認為凡事沒有捷徑,設計也是一樣。現在老師所教你的或是現今設計師所設計的傑出作品,都是以前他們的Know How,設計能量是要平常就在準備的事,並不是為了比賽才開始做準備,要讓自己無時無刻處於準備狀態,用符合且適合自己的成功方法,因為別人的方法,對你不一定就是適用的。

Leslie Chan Poster Design-塵默的哀傷Silence

沒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更好的方式

我的個人設計工作方式,是追求系統化、簡單化、模組化,而且要專業化,我認為這是沒有捷徑的。我喜歡在工作個案前期做很多的資料分析,如果要突破就要有自己的方法。台灣設計界以現階段市場的環境面來看,有些問題是需要且值得被探討的:

1.市場小,無法吸引外國設計公司進駐:國際性廣告公司進駐台灣差不多有三十年的歷史,但卻鮮少有外商設計公司進駐台灣,「資金是最聰明的,外商設計公司為什麼不來?」就是因為台灣市場小,外商設計公司認為台灣市場沒有發展機會,就不願意浪費時間和金錢來投資設點。

2.美學素養有待成熟:有一位曾經到訪過台灣的德國人形容,台灣人待在家裡時,就像是在歐洲生活,但出了門卻又像是在非洲生活。他們把自己家裡裝潢得美淪美奐,但對外的整體環境及市容卻缺乏管理,毫無規劃及設計可言。另外,有些建築物雖然外觀建築華麗,內在卻缺乏設計內涵,我們為什麼無法體會設計帶來的生活享受?因為人民所得似高非高、美學素養不足、政府政策及教育體制都是主要原因。台灣處於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過渡時期,所以我們的文化成熟度、國際化程度都有待提升與加強。

3.設計採購扼殺創意:每個創意對設計師來說都非常珍貴,但無論是再好、再創新的作品,都必須受到市場面的嚴苛考驗。在許多政府設計案的比稿、競標過程中,因評審的個人喜好因素、評選方法和主辦單位的行事作風,再加上「雨露均霑」的民族性,使得最後出線的不一定是最完美、優秀的,反倒常會是較一般、安全或是保守的創意。所以期待未來文創法的加速通過,能改善設計採購上的問題,並提昇政府標案的設計品質。

唐獎獎章暨證書設計競賽文宣品設計-競賽海報

台灣設計教育的優勢與能量

就設計優勢部分來說,台灣與中國大陸雖都屬於華人文化的社會,但台灣的自由、開放風氣,吸引了更多國際人士來台學習語文和東方文化,也是國際企業前進中國大陸的踏腳板。整合台灣文化及中華文化的優點,讓台灣設計發展得更為精緻、層次更加升級,該如何打通台灣設計教育的任督二脈,詳述如下:

1.產學鴻溝落差大:在台灣無論是哪個設計產業,都面臨產學鴻溝落差太大的問題,尤其是國際市場的變化愈來愈快,也使得學校教育與產業之間出現更大的斷層,無法接軌的窘境。

2.設計教育課程過於僵化:現今的設計課程有部分過於僵化老舊,另一部分則配合政府政策一改再改,但實際上課程內容改變有限,多淪為舊酒裝新瓶。此外,由於各校同質性課程太高,加上淘汰機制不彰,造成往後就業市場上的惡性競爭。

3.忽視工匠設計職人的精神:學校愈來愈重視電腦硬體設備、多媒體及軟體操作的訓練,忽視藝術手工之最基本結構的課程,也使設計的基礎力不斷往下沉淪。

4.缺乏業界具實務經驗的老師授課:借鏡國外的設計教育,學校應多增聘業界傑出人士到學校兼任授課,給設計學生更多來自業界實際經驗的課程,也藉此縮減產學落差,讓莘莘學子在畢業後,能馬上與產業界接軌。

唐獎獎章暨證書設計競賽文宣品設計-入圍紀念狀

設計的大未來,超乎大家的想像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大眾對設計的認識也漸趨普及化,另一方面設計藝術化亦有相當模糊的發展空間,不再侷限商業用途的設計應用,因為設計所牽涉的範疇亦包羅萬象。對設計師而言,在不同設計領域或文創產業中發展,要如何才能掌握設計的要領?我認為對頂尖的設計師而言,設計是模糊沒有界限的,有眼光和眼界才是最重要。所有設計的共通點除了美學外,還要有很敏銳的觸覺和觀察力,這樣才能融會貫通。

設計未來的趨勢,會朝著科技的發展、硬體的擴充完備、軟體的進步,不斷投資開發推陳出新,許多成功的創意研發,都是因為推翻以前的產業革命、生活習慣、思考模式,產生突破性的創新產品。設計不斷演化,速度愈來愈快,就像是變種細胞快速分裂,很難找到絕對的定義,也使學校和產業之間的斷層更大,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順應市場變化不斷調整、不斷學習,才是設計未來的王道。

唐獎獎章暨證書設計競賽文宣品設計-競賽簡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