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名家專文

Article of famous designers

韓世國-永續設計的責任與設計經驗的分享

點睛設計創辦人暨總監

Founder and Director of Dot Design

韓世國 Lance Han

收錄2022年專輯

相信大家都是對設計有熱情的朋友才會讀到這篇文章。也許你是設計工作者、也許你喜歡設計,但是設計究竟是如何存在於我們的周遭?

我是點睛設計韓世國,專注於永續設計的工作。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近幾年我對於設計的觀察與思考。我們知道設計的存在跟人是脫離不了關係的,你可以說世界是神或自然創造的,但是生活與文化必然是設計創造的。所以我們用智慧思考以及行動落實出創造事物的條件,就是最好的設計體現。但是設計對於世界的責任是什麼呢?

任何的設計與創造都會消耗資源,雖然可以創造出更美觀、更傑出的事物,可是我們必須要考慮更多的環節與責任,才能夠稱為是一個好的設計。

永續設計是近幾年大家很關注的議題,然而永續設計是什麼呢?我們由兩個不同的角度切入。第一是採用天然的材料來源,比如竹纖維、紙漿纖維、竹木製品、金屬製品等素材。一般天然的材料來源通常是較容易自然分解的,對於環境的傷害也比較低。第二是採用單一可回收塑膠材料,比如一號到六號塑膠。設計原則上掌握材料單一、好拆解回收、不使用導致無法回收的加工方式,甚至考慮到未來商品的回收系統與分類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榮獲金點設計標章的竹纖維零塑 輕便型餐具)
竹纖維零塑 輕便型餐具:
Disposable Bamboo Fiber Cup


(榮獲iF設計獎、金點設計標章、臺北設計獎的零塑竹纖維菱格盤)
零塑竹纖維菱格盤:Re-ing Bamboo Fiber Plates

(榮獲金點設計標章的寶特瓶回收再製壓紋袋包re-PET)
寶特瓶回收再製壓紋袋包:re-PET Bag

我們常常陷入材料運用的迷思,但是我相信好設計才是最好的溝通橋樑與永續解方。設計的呈現在許多議題與表現上,往往會佔據最重要的位置,因為設計具備著概念具象化的責任。許多企業與品牌在找尋永續的體現,以面對市場的方式去執行思考,最終往往得不到理想的結果。對於設計而言,成就設計的理念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設計通常是依循著需求所產生的行為,所以用彈性但不妥協、堅持原則的設計方式,就顯得十分的重要,比如:量產的妥協、成本的妥協、品牌原則的妥協。可是原則的堅持更是不能忽視的,例如在於造型的堅持、設計感的堅持、品質的堅持。某些角度去看,這兩者似乎是矛盾與對立的。這個階段,我們就必須要再運用設計的「平衡」。所以設計的工作,隨著時間變化與空間推移對於設計物必需建構出彈性的變化特質。



(台灣設計研究院舉辦的泰國好設計x永續金點展圖片)

社會設計是另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主題。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是近年政府、企業、人民都重視的方向。設計的特質在於讓事物變得美好,所以透過倡議與社會行為,讓設計活化運用的種子得以萌芽,我相信對於設計是具有很大的實踐契機。近年我們開始與聯合線上倡議家,一起舉辨「永續會客室」的對話專欄,希望能夠透過行動,串聯企業與學者專家,以設計手法解決問題創造新氣象。


(聯合線上倡議家,循環會客室專欄)

世界是平的、地球是圓的。表達出兩個對於世界不同的觀點。雖然資訊與溝通無國界,但是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文化特質,當然也相對應不同的設計特質。所以國際合作與交流,對於設計師而言,是很棒的養分。參與不同的國際設計獎項或設計活動交流,往往可以觸碰出精彩的火花。雖然我從事多年的設計工作,但是還是很珍惜每一次的國際設計交流機會。設計的本質還是建構在商業上面,除了設計交流之外,能夠將臺灣設計登上國際舞臺,並且進行更豐沛的商業活動,讓設計的價值能夠更長久,相信是每個設計師的責任。



(日本MEBIC和台灣設計研究院進行國際設計交流)


(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


(Hao!Taiwan 台灣特色商品展)

常常聽到有人說,設計好難做,什麼設計都被前人設計過了。我覺得其實要感激前人的經驗與知識,設計是文化與智慧累積的過程,只要不要惡意抄襲,有自己的主張與概念,尊重他人原創的辛勤,建構屬於自我風格的態度,對得起自我的要求,相信還是有很多的設計空間。另外,也必須尊重他人的設計成果,若覺得有類似的設計,也必須理性的溝通與求證,共同建構良好的設計環境。

許多朋友對於設計行業的環境與未來,有許多不的確定性,在臺灣設計的環境的確艱辛。很鼓勵大家除了參與比賽增加自己的經驗外,也可以加入適合的設計協會,在當中也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夥伴,並且團結力量大,成就更大的目標,並有更大的影響力。例如我加入的工業設計協會,除了有悠久的歷史外,也會定期舉辦許多設計活動,結合大家的力量,甚至能夠連動國際設計的夥伴。


(工業設計協會會員大會活動圖片)
 
設計的工作,需要很大的熱情與堅持,有點像佈道的過程。隨時保持好奇心、包容心、虛心學習。設計跟許多不同的專業組合會迸發出不可思議的火花,我們應該與各種不同的跨界領域合作開發出嶄新思維與機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