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名家專文

Article of famous designers

章琦玫 - 創新。改良:都是好的設計

十分視覺整合設計有限公司創意指導 章琦玫

Optima Integrated Design Creative Director

章琦玫 Chang, Chi-Mei

收錄2020年專輯

策略奏效,臺灣設計國際發聲

近年來,臺灣學生在國際知名的設計競賽中屢獲肯定,贏得佳績,促使目前設計在臺灣社會成為顯學,一時間非常的時髦,大量的學子投入設計科系,希望經過學校的設計課程,建構自己一定的設計能力,進入社會成為產業中的設計師。之所以能夠有此景象自非一蹴而就,自14年前開始由林磐聳教授主持教育部的「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此計畫成功地引領及推動同學們走向國際、打開視野及心胸,同時也達到本國同學與國際間彼此交流,一步步逐漸累積成效,使得臺灣年輕一輩的設計能量在世界舞臺上發聲及佔有一席之地;不僅如此,設計力也是提升國力的一大利器,近來公部門開始接受設計導入,無論在思維上亦或溝通政策時均展現成效,並且也促使國人對生活、品味、美學等各方面的重視。

持續一甲子,定義好設計

參與國內、外許多的設計評審,站在數以千、萬計的作品前面,感受近年來的趨勢ㄧ好設計更重視與「人」的感知、行為互動而勝過外在形象,容易獲得評審的青睞,因此一個小小的公文夾只因加長了握柄使得手指不適感消除,或一把沒有特別強調「設計感」的尺僅在背後增加防滑功能等,即使小卻有意義的改善就會打動評審。榮幸有機會在兩個國際競賽擔任評審-德國iF DESIGN AWARD、日本GOOD DESIGN AWARD,兩者均為知名度極高、舉世公認的優良國際設計競賽獎項,更難得的獎齡均已超過一甲子,品質內涵、公信力及聲望不墜且與時俱進。iF DESIGN AWARD包括德國國內與世界設計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全球設有12個分駐點(臺灣、韓國、日本、中國、印度、土耳其、荷蘭、巴西、西班牙、葡萄牙),iF設計獎對於設計者主要希望協助其開展事業,對於企業則有助其獲得市場的認可,十分務實的取決於商業市場需求,iF設計新秀獎無疑為設計新血提供展現能量的舞臺,iF社會影響力獎希望有益的計畫能改變社會。日本Good Design Award至今仍專一在東京總部操辦所有事務,持續與眾多國際設計團體建立合作關係,推進與亞洲地區如泰國、印度、新加坡等的設計獎合作,致力促進設計向前發展,向當地宣傳日本產品;另外與設計相關團體合作如臺灣、韓國、香港,實施海外評審會以評價當地的參評作品。兩個獎項各有機制與特色,在此分享參與評選的過程與解析獲選作品的觀點。

Welcomeparty (iF總裁RalphWiegmann致詞

iFㄧ務實創造設計與經濟雙贏

iF設計獎自1954年起設立,對於設計產生的經濟效益與提升人們重視設計的重要性有重大的貢獻,開始設立時的目標在於提升社會大眾對於設計的認知,定位成為設計與經濟面兩者間,一個提供專業服務的溝通網路。獎項包括:iF設計獎(iF DESIGN AWARD)、iF設計新秀獎(iF DESIGN TALENT AWARD),2017年增加iF社會影響力獎 (iF SOCIAL IMPACT PRIZE),這個新獎項根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而設立,希望可以為當今眾多的社會問題帶來實質的解決方案,促成社會進步。iF設計獎分成七個類別-產品、包裝、傳達、服務設計、室內建築、建築與專業概念,各大類別又細分許多小的類別,由6、70位設計界與產業界的國內、國際評審分組,選出75件iF金質獎,並收錄在iF世界設計指南(https://ifworlddesignguide.com/)。


圖:評審現場

由於是知名的國際競賽,通常會有為數眾多的參賽件數,就經驗所及,一般設計獎會由線上先評一審,再至主辦國現場二評,即便來到現場,也會請評審各自將欲保留的作品加以註記,票數少者先予以淘汰。然而iF的作法ㄧ全數作品皆由評審們至現場評選,也就是沒有線上評選的第一關,偌大的倉庫內陳列滿滿的參賽作品,每一件皆由同組評審逐一討論共同決定,好處是因為討論可以對該件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與獲得更多的資訊才下判斷,因而避免以個人喜好加以標註,所以有時候會為一件作品花費長時間決定其去或留,最終則以多數決;若有結構方面的設計(我屬包裝組),評審則毫不留情地加以拆解、組裝、落下做測試,確保其經得起提甩、開啟、使用、保護等功能並檢驗其是否危害環境等,這點對我來說倒是上了一課,記憶所及這是我經歷最「審慎」的檢驗參賽作品。第二天全數作品再經一輪檢視後,最重要工作即由前一天入圍的作品中,各組評審需要審慎的討論出該類別的三個金獎,此時便是激辯的時刻了,從各種角度如產業、企業、消費者、結構、視覺、創意、溝通、環保等層面充分討論,最後仍以多數決產出,並為其書寫獲獎原因,分組評審到此也告一段落。2019年我們這組曾經因為相持不下,要求增加一名金獎未果,留下遺憾。 

VETOㄧ是iF設計獎現場評審的一大特色,也是命運改變的舞臺,評審們可以為自己認為的佳作奮鬥,也可為不夠好的入選作品提出否決,爭取再次被討論的機會。提案人為該作品平反提出緣由,爭取現場所有參與的評審以多數決方式決定最後的獲獎資格,在正反兩方的陳述下,公平對待可能是漏網之魚的好作品,通過多數評審正面肯定的則成為獲獎作品,有疑慮的設計品質則在這嚴格的機制下喪失獲獎資格。這個橋段總是花費大量的時間投入,也是辯證設計好壞最精彩的過程,這當然對有機會再次被討論的作品是難得的福音。全部的過程在VETO討論過後終告完成,瀏覽作品有爭議或是沒有被發掘的巧思,這個討論也是難得的學習機會。

圖:包裝組來自六國的全體評審(左)、VETO討論(右)
拆解、組裝審慎評估作品 (左)、包裝組討論金獎激辯中(右)

G Markㄧ等於好設計

日本的GOOD DESIGN AWARD(俗稱G Mark)自1957年開始舉辦,當時國內生產商以模仿而生產製造商品的不良習性為國際所詬病,甚至影響外交層面,政府為鼓勵廠商原創同時亦為人們樹立「好商品」的概念因而舉辦的評價、推廣活動,其時日本國內企業間並不重視設計,直至六〇年代末期,一些企業開始在內部設置設計部門,從政府到企業間鼓勵高品質、精造並持續推動,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消費者也日益要求更好的心靈滿足,得到G Mark認可的商品便等同高品質的商品,數十年來可以說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設計獎項。而原本只屬於日本國內的設計獎項隨著1975年德國、荷蘭公司的報名參加遂開始國際化。近年來與臺灣、韓國、泰國、印度、新加坡、中國、印尼、土耳其等拓展交流,一起競逐獎項。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臺灣的Gogoro電動車在經過最後激烈的投票,只差一點點就可以拿到至高的全場最大獎Good Design Grand Award殊榮,真是十分遺憾。


圖:日本設計振興會大井篤理事長致詞(左)、評審現場(右)



圖:2019日本評審現場全體評審與工作人員(左)、2019臺灣評審現場全體評審與工作人員(右)

由上個世紀「自產業界的視角方針」至本世紀轉為「未來生活者的視角」,注重設計可以關照更寬廣面向的人與環境,改善人們的生活,影響社會對弱勢的照顧等,如地方創生的案例愈來愈多投入與受到重視。所有參評作品均須為已上市或即將上市者,產業界與學界合作未來將上市者亦可,評審及作品會入選的標準基於產業、社會、人因及時間觀點加以審視,是否以新技術或材料合理的解決問題而做出貢獻?是否有提出新的概念或作法可實現於社會使永續發展?是否使一般或身心障礙者具有可信的各種關懷?是否由過去的累積成效而順應時代持續改善?是否危害環境、過度包裝?評審類別包括產品、包裝、媒體、系統服務、建築等。獎項分為Good Design Award、Good Design Best 100,由Best 100中選出各項特別獎,包括Good Design Gold Award、Good Focus Award,再由20件Good Design Gold Award作品中決定Good Design Grand Award Finalist作品,最後在Finalist作品中選出該年最高榮譽的Good Design Grand Award。整個評審委員會由評審委員長、副評審委員長及約8、90位包括國內、國際各種專業領域(我曾經計算過多達30幾種頭銜)的評審委員們組成,這是其他設計競賽中較少出現的狀況。一般設計獎皆委聘設計領域相關的專業人士,而本獎項的評審團中則除去各類專業設計師,尚有心理諮商師、律師、工程研究員、專科記者、電視製作人、採購、項目經理、公共衛生研究員、紡織協調員等,目的自然希望透過更多不同視角以挑選出各類別的優良設計。

眾所週知,日本人處事極為嚴謹仔細,尤其評審的過程更是如此,一次評審在線上完成後,所有的評審均須在日本會場完成二次評審,經過三天過程逐步將獲獎件數確認。第一輪先以不同顏色的便利貼過濾出淘汰的件數,保留下的作品經由全體分組評審們逐件討論確認才歸檔,至於沒有入選如拿到不足票的或是甚至完全沒有票的作品,全部都還會再瀏覽一遍,確保沒有漏網的佳作。第二天有一個參評者親臨現場的「對話型評審」,這是此獎獨特的作法,也是一大特色,參賽者可以在三分鐘內為自己的作品當場解說並答詢評審的提問,有機會甚至透過解說而使作品翻身,重新回到入選的狀態,反之當然也有因此而推翻了評審們原本以為的「好」,作品遂成為被淘汰的可能。G Mark還有一項機密的評審機制,現場準備了許多間密室給尚未上市屬於保密階段的作品展示及說明。如此完成了所有過程後,評審們又來一輪整體討論,確認所有獲得Good Design Award作品,再從其中挑選8-10名角逐Best 100,由評審組組長於獲奬作品決議會中確定。第三天,有一場Best 100作品巡禮,所有評審自行選擇是否參加,由各組評審長說明該作品的獲獎原因,我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對不是自己專業領域的獲獎作品可以一次閱覽吸收,甚為難得。

一般設計競賽的作品會被要求統一在主辦方進行評選,而本獎有在日本以外的參賽作品審查機制,目前有臺灣、香港、韓國三處,這也是Good Design Award獨創(近年臺灣的金點獎也有此舉),由該地數位評審(先前已經在日本現場參與評審)加上日本方面派出(視該地作品件數而定)的若干名評審共同審查;如來到臺灣時,我方三位協同日本方面來的三位評審,其中一位日方人士為評審組組長,共六人一起充分討論,所有過程完全比照在日本現場的流程走一遍,決議的入選作品由該組長回到日本向所有評審傳達內容,再與其他所有入圍作品一起評比,得出真正的最終結果。

減法設計,剛剛好就好

華麗的外觀設計、豐富的形象包裝已經不如過往吸引評審的眼睛,如何在眾多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簡單的設計語言,清晰的視覺溝通,讓人感動的設計巧思,體貼人們在使用、機能等細節需求的改善,足以影響評審們的判斷。參與競賽無疑希望獲得獎項,評審的經驗告訴我,從報名交件內容尤其到現場陳列擺設均不可忽略。若一審為線上作業則更適合拍攝簡短影片加以輔助說明,這是非常有效的作法,切記時間與節奏的掌握,大量的作品閱覽很是傷眼及傷神,透過好的影片容易吸睛並有助於評審快速理解內容,同時藉由質佳的畫面、氣氛可為作品增加好感度,另外提供的作品畫面品質及說明,言簡意賅描述重點為佳,好作品若在第一關被忽略就太可惜了,由此取得起碼的入圍門票,至於現場就看真槍實彈的作品質量與評審們的緣份了。


全體評審充分討論建議Best 100作品

圖:未上市或即將上市作品在保密空間進行展示與說明(左)、全場巡禮確認Best 100作品(右)

圖:臺灣場評審現場作品展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