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名家專文

Article of famous designers

陳彥廷 - 建築、產品、視傳的獲獎思考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陳彥廷 Chen, Yan-Ting

收錄2019年專輯

我是《設計獎道理》作者陳彥廷。大家看到筆者是我,大概就能推想文章又與國際競賽有關了。感謝教育部栽培,『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幫助我拿下英國D&AD、紐約ADC、東京TDC、德國iFRed Dot等一百多項大獎;『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則送我到紐約Pratt取得碩士學位;此外我也曾是教育部『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TISDC)』金獎得主,受到教育部這麽多照顧,撰文分享國際競賽心得當仁不讓。

學生時期,我在平面、產品、動畫領域都曾拿過國際競賽獎金,也曾說過設計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只要創意思考靈活,並且努力精進表現技法,就能輕鬆跨越各種領域。2016年,我到台科大建築系任教,開始挑戰帶著學生參與建築與室內設計競圖,經歷兩年共獲得251個國際獎項。當然主因是我很幸運帶到一群非常積極的優秀學生。《周易》說「天道酬勤」,韓愈說「業道酬精」,容我再嘮叨一次老生常談的硬道理:好資質需要勤快的學習,好創意更需要精熟的執行。

此外,挑戰國際設計獎的確有一些創意邏輯與參賽技巧。相較於視覺傳達或產品設計,建築競圖除了量體更大、多了物理性的環境分析外,也更重視人我關係,一棟建築不只一個使用者,其所構置的空間也不僅對使用者產生影響,動線、日照、能源建築與周遭環境的互動既複雜又細密,但你考慮得再多,對參與國際競賽來說,永遠不要忘記「說重點」的原則、展板表現務必條理分明、每張圖面安排都緊扣設計主題,才能在數以千計的作品中脫穎而出。

在我指導學生參與競圖的經驗裡,發現學生失誤的常常不是創意的好壞,而是「時間的掌握」,每年都有學生將好好的作品拖到虎頭蛇尾,甚至來不及報名。再好的創意執行草率了,或者報名遲到了,都只是徒勞。我建議同學們參考以下幾個方法,將能更好地掌握創作進度與質量:

1. 持續創作,定時定量

人每天都要吃飯才能活下去,設計師的生涯也要不斷創作才能延續。吃飯要定時定量才健康,創作也是,拖到deadline再熬夜完稿就像餓久後爆食一次,是很不健康的作法,有些同學覺得自己一直在爆肝,但到畢業要集結作品集了,卻發現每件作品都很潦草,幾年來竟一無所成。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設計類型,很難要求每個作業都達到完美。但我建議同學們每學期至少做出兩件好作品,定時定量是累積佳作最好的方法,也是身為設計師必須有的堅持。每學期兩件並不多,但累積到畢業時就會有10件左右執行完整、能清楚展現實力的作品,國內外升學求職都不是問題。

2. 了解時程,重複報名

設計戰國策為同學們整理了全球知名的國際設計競賽,透過挑戰這些頂尖競賽來提升自我要求,是開闊視野、增強實力的好方法。每學期開學時,我總會整理一份當年度的競賽時程表給班上同學,讓大家能提早規畫整學期的創作時程,並鼓勵同學們重複報名,例如參加eVolo摩天大樓獎的作品,可以同時報名AMP建築獎;而參加Reddot產品獎的作品,可同時報名iFIDEA。讓一件好作品透過正確的時程規劃,達到最高的參賽曝光,但不要誤會,千萬不要老是拿一樣的作品去參賽,請持續進行新的創作。

3. 個人團體,跨界參賽

如果你在熟悉的領域已小有成績,或許可以考慮跨界參賽。每次跨界都是一個歸零的修煉,過程雖然辛苦但能讓人找回初心,在新的學習中進化。建議找些不同領域的好友一起組隊,不但能結合專業知識讓作品考慮得更全面,也能在執行技術上有效分工。如果你喜歡競逐國際獎項,那麼更勢必要走上跨界這條路,才能讓實力真正靈活應用在各種領域,快速累積獎項。

4. 不同類別、多元手法

增加國際獲獎是有技巧的,不過這些技巧的前提還是來自紮實的基本功。同學們應盡可能地熟練各種表現技法,同一個創意用不同的手法去完稿,手繪、水墨、剪貼、建模、攝影不同技法會產生不同的趣味和風格,此外,延展開的作品還能報名不同類別的競賽,例如進行平面設計時,別僅僅將創作的趣味放在海報,也可以選擇將創意延伸為書籍設計、APP介面或活動識別等。

 上述幾個原則,說來簡單,執行也不困難,同學們只要能克服惰性、堅持下去,一定很快就會達到成效。我的研究室裡只有十幾位同學,大家每天生活如常,只改掉作事拖延習慣,兩年就累積兩百多個獎項。以下分享他們的精彩作品,並盡可能將完整的競圖版面呈現給大家,並整理幾個不同類項的參賽技巧。

 


一、建築設計

建築競圖約分三種,第一種限制基地,主辦方提供地圖、相片、文史資料甚至CAD檔,這類型競賽有IFLAOISTATIIDA等,例如2019 IFLA競賽便以挪威奧斯陸Hovinbyen發展區一個6,000平方米的空地為基地,參賽者必須根據基地面積、形狀及環境特性進行設計。第二種限制建築形式,例如eVoloCTBUH,這兩個競賽只針對摩天大樓進行徵件。第三種則是自由創作,不限制任何基地、任何形式的建築設計,大部分的競賽都屬於這類型,例如ArchiprixRIBAIs ArchAMP等。

三種不同的競圖類型各有不同難度,但整體而言,展版的「圖面表現」都是獲獎關鍵環節。同學們務必在有限的版面空間深入淺出掌握議題、基地分析、定位用戶,將創新工法、Diagram等複雜資訊視覺化,主視覺、配置圖、平面圖、立面圖、細節大樣每一張都必須清晰完整,並且留意展版整體美感。


作品名:Build Fender,作者:陳麒善,獲得獎項:2018紅點概念獎Best of the best、金點概念獎Top6等9項獎項。

圖二、作品名:Wind Pavilion,作者:陳麒善,獲得獎項:2018美國IDEA銅獎、金點概念獎Top6等9項獎項。

圖三、作品名:Gather and Reside-Museum of Huizhou,作者:陳莉莎、陳霆,獲得獎項:2018西班牙Is Arch建築獎、AMP等7項獎項。

圖四、作品名:Floating Boat-Hydroponics House,作者:湯睿峰、林哲維,獲得獎項:2018金點概念設計獎Top6、IDA等4項獎項。

圖五、作品名:Convertible Hospital,作者:葉芷婷,獲得獎項:2018杜拜CTUBUH摩天大樓競賽全球TOP4、IDA等6項獎項。

圖六、作品名:Sun Patio,作者:范僑芸、陳麒善,獲得獎項:2018美國Architecture MasterPrize建築景觀類全場大獎、IDA等5項獎項。

圖七、作品名:Tree Tattoo,作者:王雨涵,獲得獎項:2018美國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室內組金獎等3項獎項。

圖八、作品名:留森,作者:蔡昀倩、湯睿峰,獲得獎項:2017特力家居盃全國室內設計大賽銀獎。

二、產品設計

概念型產品競賽多以「Problem to Solution」為主軸,將設計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那麼如何應用設計去解決問題呢?有幾種思考方向提供同學們參考:

1. 美感至上:以視覺美感與創意為核心價值,例如近年深受喜愛的設計師Nendo創作Thin Black Line系列家具,並不考慮使用舒適度、耐受性或強度,單純以線構方式探索傢俱結構的新趣味。

2. 仿生科技:向大自然學習永遠不過時,多觀察自然、同時多關心新的材料技術,仿生結合科技,往往能成為很好的解決辦法。例如下方得獎作品《Bioilluminant》利用微藻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室內外減碳;《Breathing Barrier》則利用青苔分解二氧化碳與PM2.5,達到高速公路隔音與緩解空污的效果。

概念型設計發揮空間大,同學們不須為自己的創意設限,但商品化設計就不同了,必續真正落實「在既有條件下解決用戶痛點」。我在台科大建築系開了一門商品化課程,透過一學期18週的訓練,教同學們從創意發散到執行收斂,真正了解生產限制與市場需求。這門課最後誕生了7件量產上市的產品,每年透過台科大技轉中心將授權金與衍生利益金分潤給同學。同學們必須了解的是,參賽時雖能無限地發展各種概念,但你的對手也同樣不受限;商品化時雖然有成本考量、技術侷限等各種限制,但市面上其他產品也同樣受局限。參賽或生產並不一定哪種比較困難,同學們不妨用開放的心去面對不同挑戰。

 
圖九、作品名:Breathing Barrier,作者:黃宣庭、謝宗穎,獲得獎項:2018紅點概念獎Red Dot Award、Biomimicry等9項獎項。


圖十、作品名:Light Stoma,作者:李博文,獲得獎項:2018美國Architecture MasterPrize室內組Winner、金點概念獎等4項獎項。


圖十一、作品名:Hexagon Rainmaker Drone,作者:湯睿峰、陳霆,獲得獎項:2018美國IDEA Finalist、IDA等4項獎項。

圖十二、作品名:Anti-fire Screen,作者:陶俊蓉、袁千涵,獲得獎項:2018美國IDEA Finalist獎。



圖十三、作品名:Green Slab,作者:陶俊蓉,獲得獎項:2018紅點概念獎Red Dot Award、金點概念獎等5項獎項。


圖十四、作品名:Bioilluminant,作者:陳麒善,獲得獎項:2018美國Architecture MasterPrize室內設計類全場大獎、紅點概念獎等7項獎項。


圖十五、作品名:Children’s Fingertip Band-aid,作者:蟻錦煥,獲得獎項:2017台北設計獎評審團推薦獎、IDA銅獎2項獎項。

三、視覺傳達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的表現有千萬種方式,但我常告訴同學,「化繁為簡」是一種很有效的獲獎秘訣,透過視覺符碼的純化與簡化,將複雜的意象與內涵用明快易懂的畫面呈現,在國際競賽中就能跨越語言與文化隔閡,放諸四海皆準。

海報獎是視覺傳達類獎項的主要項目,不同國家、不同歷史背景的獎項,評選與授獎風格也不太一樣,觀察歷年獲獎作品,可概分為兩類,一為「溝通型」海報,例如商業廣告、戲劇宣傳,或反戰、全球暖化等人文關懷,於公於私,凡將海報用於傳達訊息的都屬於溝通型作品,ADAALathiBICMWarsaw等徵件便以這類作品為主。另一則為「表現型」海報,不以訊息溝通為要,重點在表現新的視覺經驗,例如Golden BeeChaumontTokyo TDCToyama等年鑑便可看到大量這類作品,綜合使用手繪、拼貼等複合媒材,呈現充滿實驗精神或美感至上的畫面。


圖十六、作品名:省思,作者:陳子捷,獲得獎項:2017台北設計獎ico-D特別獎與評審團推薦獎。


圖十七、作品名:Movable Book Cover,作者:鍾采庭,獲得獎項:2017 Adobe Design Achievement Award Semifinalist。

最後建議各位同學,求學生涯除了挑戰國際競賽,也要透過閱讀與旅行累積多元的生活經驗,每年都排定新的學習目標,並且盡可能地跨領域學習新知,保持思考的靈活和熱情。國際競賽獲獎並不是自我追求的終點,而是一個起點,從這裡開始,讓你的專業生涯更精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