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名家專文

Article of famous designers

楊宙航(羊麥克) - 設計溝通的竅門

摯拓創新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設計總監

Vogito Innovation Co.,Ltd.

楊宙航(羊麥克) Michael Yang

收錄2018年專輯

這幾年在各地演講談設計的過程中,與年輕一代的設計人有過許多交流,每每進入Q&A的互動時間,出現頻率最高也最讓設計人困惑的問題,常常與如何說服業主或老闆接受自己設計提案有關。許多人總是困惑於設計為何不被理解、被認同,甚至抱怨業主的美感有問題,又或是老闆的主觀意識太強,這樣的困擾似乎普遍存在於設計科系學子與初入職場的設計人。

 
CALLA

以工業設計領域來說,設計必須結合工學、商學、美學而以人(人性需求)為核心,同時也必須把人與物對應的環境、社會、文化一起考慮進去,可說是一門需要同時整合許多知識領域的複雜專業。由以上對於設計工作內容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設計工作根本的目的是「為人而非為己」,本質上與藝術工作以「表達自我」為主的動機是相當不同的,雖然設計與藝術兩者之間都是屬於創造性的工作,但因為設計的產出必須為他人所接受進而得到共鳴、能夠大量複製並為眾人所享用。設計師創造好的設計並商品化,消費者能夠在市面上買到好的設計,如此在商業營運的架構下成為永續的循環;而藝術呢?藝術的表達不一定需要人人能夠理解,也不一定需要大眾都能接受。藝術比較著重於心靈上的陶冶與滿足,而設計卻比較著重於實用面的問題解決,因此設計創作上各階段與各種人們的溝通就變得相當重要。

 
CALLA

 
CALLA

從設計初期需求與問題的探討到設計案呈現給業主時的概念表達,甚至最終產品投射到市場上與消費者的接觸,「溝通」一直是設計工作中最重要而頻繁的項目之一。為什麼我們在這兒要談設計與藝術工作的差異呢?在與許多學生或設計師接觸的過程中,發現許多人常把兩種角色混淆,許多設計的想法與概念多由自己的觀點出發而忘記設計是必須「換位思考」,必須由他人/眾人的角度為出發點,再加入自己獨特的想法去做設計。這與藝術工作者比較純粹地把自己的意念傳達給對方的過程是相當不同的。
兩者在「主觀」與「客觀」之間的比例有著懸殊的差別-「客觀」成分的比例越大,越能達到好的設計溝通;相反地純然「主觀」的想法,往往越難得到多數人的共鳴。設計工作是比較偏向「客觀」的邏輯推理,不管是功能性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案又或是美感上造型的發展,設計工作比較像是一個因果關係的演進與邏輯推理的過程,邏輯越是明確也越容易讓人理解你的想法,當然這裡面也會有比較偏向於主觀的感性發想,但這類比較像是源自於靈感的觸動,在創作的過程中往往是比較難以捉摸而不一定在每次的過程中會出現的。一位好的專業設計師通常可以靠著理性的邏輯推理,在美學、工學與商業循環中找到一個讓多數人相當程度滿意的均衡點,而來自於比較偏向主觀而感性面的觸動發想,其實比較常會是在前段理性推理階段後的錦上添花。這種靈感的發想因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設計提案的過程通常會選擇建構在把握度較高、較容易得到多數人認同的理性邏輯推理上。

常聽到設計師抱怨客戶的美感不佳、對自己設計很美的作品沒感覺!到底人對美的感知是天生遺傳還是後天教育下的產物呢?英國科學家多年前對新生兒進行一項美感認知實驗即證明,美感其實從嬰兒在子宮中就開始孕育,即使是剛出生的孩子也能辨別漂亮與丑陋。發育心理學家多年前已經証實,嬰兒偏好一些特定的物體,比如說對比度高的、彎曲的生物造型。他們喜歡觀看移動的物體,不喜歡靜止的物體。但是,這種喜好由何而來一直讓人困惑。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科學家進行的研究証明了一項流傳已久的觀點,即人生並非如一張白紙,而是帶著一個發育完好的審美系統來到人間的。
該大學的科學家在研究中使用了很多女性的臉部照片。首先,他們讓一些成年人給每一張照片評分,分數按照漂亮程度依次從15。科學家在這些照片中挑選了對比度、亮度類似,平均得分分別為15的對比照片。接著,他們將這些對比照片展示給剛出生一到七天的新生兒。一名研究者抱著新生兒站在離兩幅照片1英尺的位置,另一名研究者記錄嬰兒眼睛注視的位置。測試結果證明:嬰兒注視兩幅照片中較為漂亮的一幅。新生兒之所以具有美感,是因為相貌漂亮的人本身就擁有一張長相平均值以上的標準人臉。而人在出生時,其大腦中便具備了這種標準人臉的特徵,因此很容易辨別出與之類似的相貌。
EOS Bulb
有此可見人類對美的感知有一部分的確是來自於天生遺傳的基因,當然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後天的環境與教育,如不同人種文化對於美也有特殊的品味與喜好,而設計師如何讓自己創作的美感與客戶/業主或終端產品使用者取得共識呢?又如何降低設計師的美感與大眾美感認知間的落差呢?其實人類對於美的認知除了前述天生遺傳的部分之外,還有一部分是可以透過理性分析整理出一些固定的原理與準則,一般可歸納出十項形式與原理:連續 (Repetition)、漸變 (Gradation)、對稱 (Symmetry)、對比 (Contrast)、比例 (Proportion)、平衡 (Balance)、調和 (Balance)、律動 (Rhythm)、統一 (Unity)
不管是在建築設計、空間設計、工業設計或視覺設計等不同領域,這些關於美的基礎概念都是設計師在設計美感的呈現上相當實用的創作工具,也是人們在美感交流上相當有效的共通語言。在各設計領域基礎課程中均會以此作為課程主軸,但很可惜的是設計師往往在領域分流進入各自專業後,就遺忘了繼續應用這些關於美感認知的基礎知識,尤其在與客戶/業主關於美感的溝通說服上,往往著重於自我風格意念的傳達,卻甚少採用上述相對客觀的美感原理來讓對方理解你的作品美在哪兒又為什麼美?設計往往恐懼於正面去談美,又或是採用了過於形而上讓人無法理解的空泛描述,對於美的闡述最有效而直接的方式就是以簡單易懂的美感基礎原理來讓人理解與體會,美除了感性的觸動外其實是可以用更為理性的方式來歸納分析,達成更有效的設計溝通。
EOS Par38

 熱對流循環圖

除了美感之外,產品的功能也是設計師常需要與客戶/業主溝通的議題。19世紀由芝加哥學派建築大師『路易斯.蘇利文』(Louis Henri Sullivan18561924) 提出的「Form follows Function」的理論,強調形態是隨著機能需要而設計或改變的,並非意義的裝飾活動,這口號導致後來的機能主義產生,也影響了整個20世紀的建築與設計發展。繼之而起的包浩斯 (Bauhaus) 也以此作為創作教條,認為造形設計以機能為主要考量,只要合乎機能性,便有美的組成。這樣機能至上的設計理念隨著包浩斯受到納粹迫害而擴散至世界各地成為主流的設計思潮,而隨著時代的邁進也出現許多不同設計思潮,如Frog Design提出的「Form Follows Emotion」形隨情感而生、屬於後現代風格的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提出的「Form Follows Funny」形隨趣味而生,另一位美國現代主義巨匠菲利普.強生 (Philip Johnson) 更提出「形式跟隨形式,而非機能。(Form follows form, not function.)」,此外也有許多偏向務實派的想法出現,如英國建築大師理查.羅傑斯 (Richard Rogers) 則談到: 「『形隨利益』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美學原則。( ”Form follows profit” is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of our times.) 」,1993年兩位俄亥俄州立大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 的美國教授Klaus KrippendorffReinhart Butter則認為以前Form follows Function形隨機能的概念,今日高科技時代已經不適用,進而提出「形隨意義生 (Form Follows Meaning) 」的概念,現在的使用者實際使用產品的時候,經常賦予它多重的意義,所以設計師應該要能接受這樣的挑戰,了解此一認知。

著名的前任BMW設計總監CHRIS BANGLE在接任都林設計學院 (IAAD l'Università per il Design) 校長的一場演講中也呼應了「Form Follows Meaning」的理念,他勉勵新一代汽車設計師應該拋開過去形隨機能為主的包袱,而勇敢地賦予汽車造型更為多元的內在意義,才能滿足未來時代對設計的需求。

 
GE MR16

GE MR16

關於如何賦予產品造型意義,筆者也在此分享設計實務上的案例:這是多年前針對美國一家世界聞名、具有百年歷史的奇異照明 (GE Lighting) 提出的MR16 LED投射燈設計提案,設計的主軸定位在如何讓奇異照明特有的品牌基因帶入造型設計之中,而設計提案的流程並未直接把造型結果展現出來,而是由BMW汽車水箱罩的家族造型特色與IBM THINKPAD筆記型電腦特有的紅色按鍵與TRACK POINT帶出賦予產品品牌特徵的重要性。之後則開始介紹GE品牌的商標演進,從商標的簡化演變成投射燈散熱鰭片的造型設計,並輔以各式系列產品與包裝一致的品牌造型語言。此提案最終獲得GE Lighting採用成為目前產品的主要造型,客戶對於其產品造型能夠融入品牌的意義表示相當讚許,並表示這是過去企業百年來所未曾嘗試的方向,「Form Follows Meaning!」賦予產品功能外的意義,加上故事化的鋪陳,正是此設計成功之處。在此也再度呼應主題「設計溝通的竅門」關鍵就在於理性推理與顯而易見的邏輯因果關係,不管是設計本身與設計提案均是如此。

手繪草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