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設計」似乎突然變成熱門的顯學,許多大專院校發現設計相關科系分佈很好,各地也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這種現象造成現在台灣設計相關系所一年出現了萬多位大學生,這是業界人士以前求學時期完全無法想像的。然而,為數眾多的大學生卻沒有那麼多回應的設計職缺,直到最近高科系的學生們又何去何去何從呢?作家們想以自己多年來從事現場專業設計工作並同時在學校兼任教學回饋的經驗,對所有畢業的準設計師們,提出作家的即將到來的一些觀點。無論你認為是絮絮叨叨的言語也好,還是只是出於善意的叮嚷也罷,作家們都希望能夠提出中肯且值得參考的建言。
每年設計系畢業學生如此之多,但為何每個家設計公司都抱怨找不到人才?
學設計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玩,但真正的設計類系學生應該很清楚──學設計其實很辛苦。許多入學後的孩子發現學習辛苦又未必能勝任,就開始混日子,變成設計教育很大的問題;再加上少子化問題的衝擊,某些校係對於學習品質把關不嚴,素質良莠不齊的情況非常嚴重,同樣讓大學四年畢業學生的,程度卻有極大的落差。因此造成每年這麼多設計系畢業的學生,卻每家設計公司都抱怨找不到人才的奇怪現象。 由此可知,答案大概,解救之道就在自己身上!如果你能認真學習,增強自己的能力,甚至能拿幾個重要獎項來增進自我價值,那麼「應考的人雖然多,錄取的永遠是給已準備好的人!」
對,台灣的市場很小,這是設計產業無法逃避的問題!
說到台灣設計產業的基本問題,第一就是台灣一向不太重視設計,所謂「設計有價」這件事,在普遍的觀念裡一直是薄弱的,幸喜這個概念這幾年在許多人的努力下,已逐漸出現改善的現象。第二是台灣整體市場太小,供給與需求的失衡,以及設計不是藝術創作,大部分的設計工作都是依附附在商業行為模式下面產生的,因此市場小就沒有足夠的經常性。例如美國的整體市場非常大,大型的廣告設計公司都是股票上市櫃因此,可以支應這些公司的需求,甚至能有研究部門專門研究消費者行為……等;相對而言,台灣很多設計師為了追求市場,可能必須走出去大陸或者其他國家。以大環境而言,聽起來似乎很悲觀,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或許可以發展出非常精緻的設計文化。因為這裡的文化很多元,廣義的台灣人除了說閩南語的台客外,還有客家人、原住民、接受過日本教育的老人家、來自中國大陸各省份的鄰居,現在還有越南、對話……等種的新住民。就在習慣這樣多元民族的環境下生活,把各種差異視為理所當然。造就了台灣設計師有最先進的適應力與彈性,觀點也很特別,這是台灣人特殊的適應力。以台灣這麼小的環境,只能以多元的文化為底蘊,小而美的設計公司做精也做深,並發展出精緻細膩的設計,才是最符合市場現況的發展。
設計工作有可能成為畢生的職業誌嗎?其次創意的瓶頸時怎麼辦?
設計工作能否維持長久的重點是靠你不能堅持!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有很多同學轉行,有人可能覺得太辛苦、或沒有好的發展,當然有人認為做其他行業比設計好,就陸都陸續繼續離開。工作確實很辛苦,但是當你懷著極大的熱情而不輕言放棄時,這樣的力量就會支持著你繼續往下走。 辛苦當然難免會有,只要你能想一一克服,你會發現辛苦完成每一項設計工作,都會帶給你極大的成就感與樂趣。做設計一定會達到瓶頸,甚至你會發現每一段時間都會出現一個新的瓶頸,不管怎麼做似乎都無法避免。解決之道就是不斷嘗試各種方式,繼續做繼續想,你才會然開朗。不斷地做,你才會發現思緒越來越順,越來越懂怎麼操作設計與創意。的累積當然很重要,不斷的努力絕對是克服障礙的必要因素。熱愛設計工作,你會想在這個領域實踐強烈的願望心,自然而然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
設計科系的畢業生,應該先入行還是再繼續升學?
這個問題當然是因個人的職涯規劃而異。有些人也許未來有志從事教學,當然會覺得升學取得更高的學歷相對重要。但如果以專業設計為目標工作,其實是很需要累積大量的實務經驗。雖然設計業裡並沒有明顯的師範,但你一定會發覺,如果能在一個好的團隊裡面工作,有資深的人員願意把他們的經驗教導你,進步的會非常快。如果從這個角度切入,學歷與設計專業並沒有好的對應關係,有好學歷不代表你有設計能力。以業內人士自己的經驗來說,大學畢業後如果能早日參加工作,學習和進步通常會很快;相反的,比如大學一畢業馬上就加入研究所,由於實務經歷不多,再加上學校的老師不一定有很投入的實務經驗,最後的結果通常也只是把研究所用來讀大學的延伸,收穫有累積幾年的工作經驗,如果有什麼學習的想法,再回到校園。甚至不只是從學校老師學到的東西,如能幸運地遇到工作資歷的同學,更能持續豐富的學習經驗。
設計人都看物資書?有沒有推薦的書呢?
作家並沒有特別推薦的書單,反而認為設計師多看各種類型的書,千萬不要在設計藝術類。因為設計工作有吸引力的地方就接觸到了客戶多元,不會有其他工作可以深入接觸這麼多的產業。相對的就必須由大量的閱讀去累積自己的眼界,再加上設計師創意的跳躍性思考,設計出來的成果才會讓客戶也覺得:「哇」 !你真的好有巧思,而且你怎麼這麼面對了解我們這個產業? 「設計工作最好玩的順便解決一下也在這裡。作者自己是什麼書都看,腦子裡不斷有新鮮的東西在轉,很重要的。隨時讓你的頭腦處於思考狀態,久而久之會慢慢發覺會形成一種習慣。平時累積足夠的想法,當你同時有很多不同的業主與案例時,就能具備在很短的時間裡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
對在學設計系的學生與即將畢業的準設計師的幾句話建言。
只有非常認真的面對、去對待你的每一件作品,作品才會相對回饋給你!設計科學生一定都知道,求學過程就是中斷的作業所看起來的。如果你用心做好每一件作品,將它視為最重要的事情去審視,今後這疊作品的質與量就會與別人不同。等到大四要做畢業製作的時候,會發覺一大群一起進入學校唸書的同學,四年後要畢業時的程度卻落差很大。這種情況在畢業後會更快拉大,因為水平好的人一定能夠進入環境較好的公司;相反的,不是進入較差的公司,就是被淘汰轉行。在好的設計公司磨練了半年,差異馬上就拉開。這是大多數學生現階段看不見的,很少人有遠見能看出未來會面對的問題,就是從現在不斷累積過來的。文學常鼓勵學生別遠於善待自己,因為求學中很容易出現一個現象,就是太容易說服自己「我只是一個學生,這樣就可以了。」或者是「啊……今天」好累哦,不然這樣就好了。 「那就永遠做不出精采的作品。應該換個心態說「我雖然是學生,但希望我的作品能夠呈現專業的水準,要做到最好或是達到目前能力裡面最極限的狀態! 「面對自己的作品說明這樣的雄心與願望,其實那也是設計師有的人生態度。
最後,作者一直認為設計這份工作在某個方面就像醫生一樣,你應該把自己當作一個解決問題的角色,怎麼修改做的幫助客戶把品牌、產品、包裝、行銷……等每一個環節都做好,創造客戶、消費者、設計師三方的利益,這才是身為一個設計工作者最重要的價值。